来源:光明网-时评频道
2025-09-02 10:53
作者:陈广江
据新京报报道,8月29日,广西桂林一男子反映,他脚被钉子扎伤后,去诊所打破伤风针医生却给他打氯化钠(生理盐水)。过程中,诊所医生一直找理由辩解,相关部门到场后才承认没有破伤风,给他打的是氯化钠。该医生告诉记者,该男子所述属实,因为诊所破伤风针用完了,财迷心窍就给他打了氯化钠,他已向男子道歉,目前正接受相关部门调查。
拿生理盐水冒充破伤风疫苗为患者注射,这种视人命如儿戏的逐利行为,已突破医疗伦理底线和法律底线,必须依法严惩以儆效尤。
表面看,这是一起极端个案,但实则暴露了基层医疗领域存在的重大隐患。涉事医生辩称,患者伤口较浅且已彻底清创,疫苗“可打可不打”。但专家指出,破伤风感染风险与伤口深浅无关,铁钉扎伤极易携带厌氧菌,必须接种疫苗或抗毒素。用毫无治疗作用的生理盐水冒充疫苗,不仅延误最佳治疗时机,更可能将患者置于生命危险之中。
更令人愤慨的是诊所的事后应对方式。从丢弃药瓶毁灭证据,到编造“最后一瓶”的谎言,再到用“破伤风针可打可不打,注射氯化钠是心理安慰”为自己开脱,每一步都在践踏患者信任。医疗的本质是救死扶伤,而非玩弄话术的“生意经”。
破伤风疫苗缺货本可直言,安排患者转诊更是基本操作,但诊所却选择欺瞒诈骗。背后究竟是偶尔为之还是惯用套路?监管部门需彻查该诊所过往记录,查清是否还存在类似问题,更要排查同类机构的药品管理漏洞。
值得肯定的是当事患者的警惕性。他坚持查验药品包装的行为,直接揭穿了骗局。这提醒公众,就医过程中患者自身也需保持清醒,对诊疗过程多一分追问,对注入自己体内的药品多一分核实;一旦遇到可疑的医疗行为,应及时向卫生监督部门举报。
目前,涉事诊所正接受调查,公众期待看到一个严肃的处理结果。根据《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》,故意提供虚假医疗信息可吊销执业证书;若造成严重后果,更涉嫌构成医疗事故罪。此事件中,诊所不仅需要承担行政处罚和民事赔偿,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。唯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,才能形成震慑。此次事件也敲响了基层医疗监管的警钟。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,通过严准入、强督查、重惩戒,让每个诊所都成为群众放心的健康哨所。
人命关天之事,不容侥幸心理,更不容“财迷心窍”。对此类践踏底线的行为必须零容忍,用法律的重拳守护医疗行业的纯洁,让每一个患者都能安心走进诊所,放心接受治疗。(陈广江)
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
点击右上角QQ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
电动车新国标让安全落到实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