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分钟“圈”出幸福生活

  作者:王瑞琳

  “每个15分钟生活圈都是一个小微城市。”前不久,重庆召开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新闻发布会,一名发言人这样介绍,“千百个小微城市,共同组成重庆这个超大城市”。

  “千百个”,绝非虚言。目前,根据慢行可达范围,结合社区管理边界,重庆中心城区全域已划分成915个15分钟生活圈。这915个“圈”不是千篇一律的重复,而是结合实际“一圈一策”来规划的,分为居住型、产业型、商服型、其他型及乡村生活圈。居民深度参与建设全过程,“简单来说就是先划圈,再按需补缺,全程听大家的”。

  科学规划、民主决策,这个“圈”被定义为小微城市是合宜的。城市之所以有别于社区,就在于其突破了行政区划下服务供给的单一维度,成了一个集成居住、经济、文化的有机生命体。在推进15分钟生活圈建设的过程中,重庆还将同步打造15分钟商业服务圈、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,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商业与文化供给。

  从单纯的空间范畴,到复合的功能载体,15分钟生活圈的质变折射出城市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级。它昭示着,城市发展正在从满足生存需求迈向创造生活意义的新阶段。

  就近满足生活所需,正是建设15分钟生活圈的初衷。未来,在15分钟的行走中,你甚至可能会偶遇一场艺术活动。这种变化,不仅是城市功能的叠加,更是对生活方式的一次重新校准——在快节奏、标准化的现代都市里,日子可以过得悠闲一点、舒适一点。

  在15分钟生活圈里,人用自己的脚步与双眼丈量周遭,观察自身所处的环境,了解一个真实的家园。有了这些具体的互动,才能让人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、创造者,而非旁观者,进而加深与城市的情感连接。

  把超大城市拆解成千百个小微城市来建设,既是在倒逼每个小微城市提升运转效能,也是以它们为桥梁,拉近人与超大城市的距离,用归属感驱散孤独感,用存在感替代疏离感。越来越多人与城市的关系从“寄居”转变为“共生”,城市就会因为人的参与而更有生命力。

  如此“化整为零”,可以说是超大规模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创新实践。面对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,就是要用“大处着眼、小处着手”的精准治理来破题。当15分钟生活圈“宜居、宜业、宜游、宜学、宜养”,当每个市民都能在15分钟的行走里感到满足,令人欣慰的就不仅是城市治理的迭代,更是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理念的生动落地。(王瑞琳)

[ 责任编辑:郝悦 ]
您此时的心情

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
朋友圈
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”按钮

点击右上角QQ
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”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