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
2025-07-18 04:40
光明日报记者 李笑萌
今年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(以下简称“中国评协”)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,也是董耀鹏在中国文联工作的第十八个年头。可以说,董耀鹏见证了中国评协的创立与成长。而今,他不仅是一位“见证者”,更成为这个年轻协会的“带头人”。
董耀鹏
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供图
对董耀鹏来说,中国评协主席的身份是一份荣誉,更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他将文艺评论视作一门追求真善美的实践,更是一项值得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事业。“近日,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组部负责同志向92岁高龄的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转达勉励和问候,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,这让我们备受鼓舞,也深刻感受到文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光荣职责。”董耀鹏真切地说。
文艺评论是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回顾这几年,董耀鹏用“走过了创业的十年”来形容中国评协的工作,“我们的组织建设实现了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,整个社会对文艺评论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提升,不仅如此,我们的文艺评论力量还走出了国门,在英国、美国、墨西哥等地发出了当代中国文艺评论家的声音”。他的言语间满是对文艺评论事业的热爱。
艺术家要自觉融入时代,文艺评论工作者更要深耕时代土壤。在文联工作的这段时间里,董耀鹏始终保持着一份对文艺创作前沿动态、创新趋向的关注:近年来,尽管讲述新时代故事的现实主义作品不断涌现,然而精品力作还不多,其中文艺评论该如何发力?艺术创作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的趋势,文艺评论该如何与这种综合性匹配?数智时代,文艺评论不再只是落在纸张上的文字,还可以是留言、弹幕、图文、视频,如何主动迎接媒介和技术带来的双重挑战?“这些都是未来文艺评论工作要持续发力的重点。”董耀鹏说。
“文艺评论不是文艺创作的附庸,更不是文艺创作的副产品。”在采访中,董耀鹏多次提到了文艺评论的主体性。哲学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他坚信,“文艺评论评的不仅仅是剧场里看到或体验到的东西,更是那些人们从剧院回到家中,仍然慢慢品味的内容,它是一种极具个体性的、复杂的、创造性的劳动成果”。因此,他强调,更好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作用,文艺评论者必须抵达艺术创作或表演的现场,扎根生活沃土,才不会过度解读或解读不到位,才能避免自说自话的话语生产、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。“要推动评创演有机结合,让评论家和创作者、表演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充满信任的良性互动,其实这三者之间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,都是促成更多优秀作品的诞生,理应形成合力。”在董耀鹏看来,这也是中国评协将“做人的工作”与“推动创作评论”深度贯通的应有之义。
对于文艺评论中存在的问题,董耀鹏直言不讳。当前,批评精神不足是文艺评论界广受关注甚至颇受诟病的一大问题。何为文艺评论的批评精神?董耀鹏一语中的:“它的本质就是好处说好、坏处说坏,既精准阐明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中好的、优秀的、有创造性的闪光点,又客观理性指出缺点和不足。”在他看来,“文章不论长短,管用才是最重要的,只有能够发现真问题、提出新对策,才能让人心悦诚服,真正释放真诚善意的能量和力量”。
“文艺评论的健康发展,还离不开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,离不开行业管理和自律。”董耀鹏说。从2022年,中国评协成立文艺评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,修订《中国文艺评论工作者自律公约》并制定了《工作准则》,到2024年召开“转作风、改文风、树新风”专题会议并发布《倡议书》,以及近期开展的“心系人民、观照现实”主题征文活动,行风建设的各项制度规范被一条条落实、落细,从纸上规定变为实际行动。对此,董耀鹏坚定地表示:“职业道德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,行风建设永远在路上,必须持之以恒地抓下去。”
“文艺评论越是形式多样、渠道多元,越是需要把好导向、把牢方向;越是众声喧哗、泥沙俱下,审美的价值越是可贵;应始终坚持把握审美标准,强化文艺评论的审美内涵和格调,只要是文艺创作和评论,这一点就不能变。”面对如火如荼的文艺创新创造,面对宏大而独特的文艺行业系统性重构重塑,董耀鹏感到使命在肩,更是行动在即。
《光明日报》(2025年07月18日 09版)
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
点击右上角QQ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