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心草
17岁时,我在云南交响乐团担当长笛乐手,演奏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严良堃老师指挥的《黄河大合唱》。虽然从小就听过“风在吼,马在叫”,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完整的《黄河大合唱》,当时的震撼和感动让我印象深刻。从此,我跟“黄河”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大约30年前,我首次以指挥的身份登台演出《黄河大合唱》,到现在已经超过百场。最有意义的一次是2015年在国家大剧院。当时,我是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,92岁的严良堃老师完成自己最后一场《黄河大合唱》指挥后,在全场观众的见证下,将手中的指挥棒交给了我。那一刻,我非常激动,也感到沉甸甸的责任。他是我的恩师,曾师从冼星海,这不仅是使命的交接,更是精神与信念的传承。
虽然对《黄河大合唱》已经烂熟于心,但每次演完我都有新的感受,也反复琢磨每一个音符、每一句词,希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诠释新意。艺术作品的提升往往在一遍遍重复当中。《黄河大合唱》最大的挑战在于结构,它是由8个乐章组成的大型交响组曲,如果整体结构掌握不好,音乐就会松散。这些年,我一直在研究“黄河”的结构,思考如何在脍炙人口的第七乐章《保卫黄河》后,把第八乐章也是结构最复杂的《怒吼吧黄河》推向另一个高潮。另外,还有对音乐风格的把握。有人说,《黄河大合唱》是冼星海用全中国的音乐写成的。其中有许多不同风格,比如山西民歌、陕北音乐、船工号子,以及琵琶、三弦等民族乐器。如何在一个作品里,把天南地北的音乐特色完全表现出来,又保证整体风格的统一,也是很大的挑战。
《黄河大合唱》写于战火硝烟之中,一经诞生就唱遍大江南北,80多年来经久不衰。经典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是与时俱进的,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缺一不可。战争年代,《黄河大合唱》凝聚磅礴力量,鼓舞中华民族抵御外敌;如今,它依然震撼人心,激励我们在各行各业努力奋斗,传递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
2019年,《黄河大合唱》首演80周年之际,我曾率中国交响乐团录制唱片,用现代音响技术留住民族经典。今年,新的唱片录制计划将开启,在数字时代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。
我曾经作为乐手演奏“黄河”,在合唱团唱响“黄河”,后来登台指挥“黄河”,给学生讲述“黄河”思政课……这部作品早已融入我的血液之中,我感到非常幸运。理解《黄河大合唱》的历史背景,同时在专业层面反复钻研,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打磨,才能更好传承作品、传递力量。我也将继续以冼星海等前辈为榜样,演绎更多中华民族的经典力作。
(作者为中国音乐学院院长、中国交响乐团荣誉首席指挥,人民日报记者管璇悦采访整理)
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
点击右上角QQ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