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刘莉
当城市褪去白天的忙碌,霓虹闪烁之下,夜经济的脉搏以独特的节奏开始跳动。近年来,我国夜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攀升,在释放出巨大潜能的同时,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,需要重视并加以应对。
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演出散场之后,打车却打不到,公共交通也停止了当天的运营。这既让观演人群的回家路更波折,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从业者的生计。不少人因为夜间交通不便缩短停留时间,消费支出自然受到限制,这不仅削弱了夜间消费体验,更在微观层面制约了夜经济的长远发展。
这样的现实,需要多方协同,共谋破题之道。
夜经济的持续繁荣,需要建立在公共服务体系的全周期适配基础之上。夜经济是时间资源再配置的产物,随着人们休闲时间不断增加,传统商业形态在8小时之外不断拓展,形成了增量的发展空间,实现了消费场景的物理延伸,这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方位考验。一边是不断上升的公共服务需求,另一边是还未跟上的基础设施供给,供需错位呼唤城市运行系统尽快完成从“日间城市”向“全时城市”的转换。
配套设施的短板是系统性问题,除了交通环节,城市照明系统覆盖盲区形成的安全焦虑、垃圾分类清运机制缺失导致的市容顽疾、公共卫生保障不足引发的体验痛点……这些看似细微却在不断重复的不佳体验,被叠加放大为影响消费信心的关键变量。发展夜经济大背景下的城市治理,需要突破条块分割,加强政策协同,从营业许可到治安管理,从噪声控制到劳动保障,从市场监管到消费维权,都要锚定激活夜经济新动能的目标。
发展夜经济没有一定之规,需要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,依托城市人文底蕴,创造性地讲好文旅故事,做好消费文章。这种与服务业紧密联结的消费场景,生命力根植于文化基因的现代呈现,更是城市性格的具象表达。要避免各地美食街竞相克隆“网红灯牌”,不要让历史街区被统一打造为仿古商业街,更不要让夜经济沦为没有灵魂的灯光秀场。
夜经济是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,考验着在秩序与活力间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治理能力。构建适配的基础设施、措施保障和文化表达,这些细节累积的温度,终将转化为城市竞争力和软实力,让城市的夜晚真正成为充满体验和机遇的“黄金时段”。(刘莉)
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
朋友圈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
点击右上角QQ
点击浏览器下方“”分享QQ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“
”按钮